彩色糖衣炮弹
藏在儿童食品中的彩色糖衣炮弹
记得小时候总是对校门口各种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小零食垂涎三尺,而吃这些零食的时候总也免不了被家长斥责“这零食加了色素!以后不准再吃!”小时候不理解,甚至是长大后的现在也只有个模糊的概念:吃多了不好。但具体怎么个不好法却说不上来。
直到最近看到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的一项法案:禁止在公立学校提供的食品中使用红色40号、黄色5号和6号、蓝色1号和2号,以及绿色3号。才真正了解了到了那些“光鲜亮丽”的食品背后隐藏的巨大危害。
儿童食品华丽外衣的背后
食用色素
这些颜色鲜艳极具吸引力的零食,都离不开“色素”的功劳。
色素又叫做着色剂,简单的来说,就是用来给食物着色,让食物的颜色更加鲜艳丰富。不仅让人食欲大大提升,食物的美感也会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在食品的配料表里几乎离不开它。
目前的食用色素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两大类。
天然色素
天然食用色素的来源一般是天然物质,比如植物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花青素以及其他多酚类色素等)、动物色素(如血红素、卵黄和虾壳中的类胡萝卜素等)和维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等)。这些色素取自自然,相对安全无副作用。
但是由于天然色素的色泽不稳定,使用的时候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比如氧化、光照、温度),因而会影响食物的味道或者是颜值。
所以市面上很多颜色鲜艳、丰富的零食,大多数都是人工色素着色。
人工合成色素
人工色素,顾名思义就是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主要具有偶氮基,氧杂蒽基等结构。
由于其原料多来自煤焦油产物,人们就会担心是否有毒。存在毒性的原因,可能是合成色素的化学性直接对人体健康有影响,或者在摄入后,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其他的有害物质。同时,加工提制的过程也极为复杂,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混入砷和铅等重金属。
所以现在食品中人工色素的添加都有极为严格的标准——瑞典、芬兰、挪威、印度、丹麦、法国等禁止使用偶氮类色素,而在挪威等一些国家甚至完全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色素。目前被我国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人工色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
而这些色素在很多零食里比如彩虹糖、果冻、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类、糕点上的彩装、糖果、山楂制品、冰淇淋等都经常会出现,其中不乏美国新闻网曝光的禁用着色剂!
人工色素的潜在危害有哪些?
关于人工合成色素的健康争议其实已经由来已久了。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毒理学和分析化学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了解了色素进入人体后的转化机理,认识到多数的人工色素品种对人体有较为严重的致畸致癌性影响,对肝脏功能、大脑健康造成损害。
195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对人工合成的奶油黄色素进行了毒理性试验,发现其对小鼠致癌。
1968-1970年间,前苏联曾对苋菜红这种食用色素进行了长期动物试验,结果发现致癌率高达22%。
1970年,一位叫本杰明•法因戈尔德的儿科医生首次宣称儿童的行为与食品色素的摄入是很有关系的。
2003年,日本岩手大学在用含诱惑红的食物喂养怀孕的老鼠时,发现了很多老鼠的DNA损伤。
2004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色素与儿童多动症的既往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合成色素与儿童多动症存在相关性。
2007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柳叶刀》期刊上发表的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
研究者们对265名3岁儿童和144名8-9岁儿童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他们将这些儿童进行随机的分组,并让他们分别饮用a、b两种含有人工色素和防腐剂苯甲酸钠的饮料,和不含这些成分的对照饮料。
结果发现,饮用含人工添加剂饮料的儿童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更多的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研究人员根据推测,这几种色素和防腐剂成分都是可能增加儿童多动症的风险的。
2009年9月,英国食品安全局耗资75万请求开普敦大学开展了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食用人工色素过多会对儿童智商产生影响,这六种色素被称为南安普顿六色,其中就包括了日落黄、柠檬黄和诱惑红。所以欧盟要求含有此六种色素,需要在标签上注明“此产品有可能对儿童的注意力和行为有不利影响。”
日常怎么鉴别和避免人工色素
首先,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一定要养成看配料表的习惯。
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当这些名字出现在配料表中,就代表这款食品里添加了人工色素。
一定记得:牛奶、纯水、肉类、炒货和各类婴幼儿食品中是不被允许添加任何人工合成色素的。
最后建议大家在选购商品时,对于颜色特别鲜亮的食物,一定要保持警惕。
Copyright © 2024 陕西新时代生物转化检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4037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