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报告,你敢用吗?
在今年“3·15”晚会上,“保水虾仁”、翻新卫生巾、徒手制作一次性内裤等假冒伪劣产品,再次刺痛了消费者的神经。
为自证清白,部分零售企业、品牌商家很快就在自家产品前,挂起厚厚的检测报告。同时,一些电商主播也会在带货时,展示有关检测报告,以此证明其产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但也有人质疑:产品能造假,检测报告就不能造假吗?
其实人们对“假报告”的忧虑并不全无道理,网上随便一查不实检验报告的报道随处可见。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2024年11月,有媒体曝光部分商家在羽绒被、儿童羽绒服里用“假羽绒”,还能以一两元的价格,成批购买与含绒量相关的检测报告等材料的事件仍记忆尤新;
而最近「央视曝光不防晒的防晒衣」又因检测报告造假冲上热搜第一。 据央视新闻6月8日报道,市场上标有“防晒”字样的产品品类繁多,但部分防晒衣实际无法有效阻挡紫外线,不符合国家标准。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商家只需花费几百元,就能为“三无”防晒衣产品“量身打造”检测报告,UPF(紫外线防护系数)数值想标多高标多高,商家甚至无需提供送检样品,只需提供产品名称和指定数据,就能拿到一份“合格”报告。 而在曝光的案例中,涉事企业负责人更是直言不讳:“消费者又不会真的拿去检测,这个数值怎么写都行。”一句轻飘飘的话,暴露了不良商家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对法律意识的淡漠。 而针对这一报道,涉事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对相关产品进行了查封送检,并责令涉事企业暂停生产销售,同时对同类企业开展专项排查。 检测流程“极简化”,被作为产品安全“保证”的检测报告成了可以“按需定制”、随意买卖的商品,成了为“三无”产品的“遮羞布”。当问题产品贴个虚假“合格报告”就能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当质量检测成为某种名不副实的“摆设”,牺牲的是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风险也留给了企业。
虚假报告跟不实报告为何那么多? 壹 |机构选择: 现在的市场同类型的检验检测机构很多,检验检测水平层次不齐,客户选择检验检测机构时如果了解的不够充分,很容易会选择错误的检验检测机构。 贰 |检测价格诱惑: 客户被低价检测诱惑,觉得自己只是需要一份检验报告而已,能省则省,价格低一点再低一点,至于检验报告质量是否有效保障已经不是重中之重了。 叁 |对“快”速检测周期的追求: 因为采购方需求或需要扩大销售或者办理相关证件需要时,被迫在很短时间内检验出具检验报告时,至于检验了什么项目,是否真实检验了这些已经不是自己首要考虑的事了。 肆 |检测机构虚假承诺: 正常的检验检测流程需要经过接样、受理、下达检测任务、样品制备、领样检验、出具报告一系列流程,同时检验检测机构在已有的检测检测情况下还需排队进行检验(加急样品除外),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出具报告,可见检测项目跟检验真实性就值得人考虑了。 伍 |利益驱使: 商家一味的追求低价,检验价格不断被挤压,真实检测成本都出不来,再谈何利润呢?于是有些检测机构选择铤而走险,出具不实虚假报告。 产品送检,避坑指南 1.资质齐全,检验规模,品牌口碑 要求检测机构提供有效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文件。同时留意该公司的检测资质范围是否包括我们所需要检测的项目; 2.注意低价陷阱 好东西除了价格高其他都好,便宜东西除了价格低,其他啥都不好。不要因为便宜而盲目选择检测机构,部分机构为了提高业绩,以低廉的价格收揽生意,但最后甚至可能连检测过程都没有,出具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 生产企业一味追求低价而不顾报告的真实性,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行为首先直接危害消费者权益;其次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扭曲,使合规企业陷入"劣质低价"的恶性竞争;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将摧毁整个行业的信用体系,当消费者对这个行业彻底失去信任时,所有企业都将面临市场萎缩的危机。监管部门必须建立"黑名单"制度和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企业付出远超收益的代价。
Copyright © 2024 陕西新时代生物转化检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4037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