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新时代生物转化检测有限公司官网!
陕西新时代生物转化检测有限公司一所综合性的卫生医药、相关健康等领域的技术服务机构
免费咨询热线:029-36383635

新闻资讯

News

各类别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和措施清单(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5-08-28点击量:49



一、粮食加工品



1. 小麦粉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包装过程断针或有金属异物掉入;

③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二氧化钛等着色剂,滑石粉等抗结剂;超限量使用偶氮甲酰胺等面粉处理剂;

④非法添加:非法添加溴酸钾、过氧化苯甲酰、荧光增白剂等物质。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封口针老化未及时更换;

③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加强设备管理,定期更换封口针,确保设备运行状况符合要求;

③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2. 大米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污染物:镉、砷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③非法添加:非法添加米糠油、食用香精、工业石蜡等物质掩盖陈化劣质大米。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培训。

3. 挂面

(1)风险隐患因素

①质量指标:半成品发霉;

②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水分、温度和时间控制不严格;

③半成品贮存条件不符合要求。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控制调粉工序的水分含量和熟化工序的温度、时间,确保半成品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仓储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仓储管理要求。

4. 其他粮食加工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

玉米及其产品: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超标等真菌毒素限量;

小麦及其产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大米及其产品: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③食品添加剂:谷物碾磨加工品超范围使用苯甲酸、脱氢乙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等防腐剂,柠檬黄等着色剂;米粉使用苯甲酸等防腐剂;

④非法添加:谷物加工品非法添加工业染料,谷物粉类制成品非法添加硼砂、甲醛、水玻璃、工业明胶等,米粉非法使用工业硫磺等。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环节控制不严格;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



1. 食用植物油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酸价、过氧化值、加热试验指标、浸出工艺的溶剂残留超标;

③污染物:苯并[a]芘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④其他污染物:塑化剂、壬基酚污染;

⑤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乙基麦芽酚等香料,叶绿素铜钠盐等着色剂,超限量使用抗氧化剂;

⑥掺杂掺假:花生油中掺入其他低价油脂、芝麻油中掺入其他低价油、添加精炼后的废弃食用油脂;

⑦标签:用转基因原料生产的产品未标注转基因字样,调和油含量标识不清。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贮运环节控制不严格,花生、玉米等植物油原料霉变;

②生产过程温度控制不当、贮运过程中受到光照使油脂氧化酸败;

③压榨过程或烘炒环节控制不当;

④使用含塑化剂的管道、容器、包装材料,生产加工过程中接触了酚醛树脂、可塑性聚酯等;

⑤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⑦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⑧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控制精炼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采购管理,应使用不含塑化剂等有害物质的食品接触材料;

⑤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⑦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食用油脂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镍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酸价、过氧化值、反式脂肪酸超标。

③微生物:人造奶油(人造黄油)的大肠菌群、霉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油脂氢化过程催化剂镍残留;

②生产过程温度控制不当和贮运过程中受到光照使油脂氧化酸败;

③杀菌温度或时间不当或储运条件不当导致微生物限量超标;

④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控制精炼、杀菌等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③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3. 食用动物油脂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苯并[a]、总砷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丙二醛、酸价、过氧化值超标;

③非法添加:非法添加工业鱼油、工业猪油等物质;

④掺杂造假:掺入其他低价油脂,添加精炼后的废弃食用油脂。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温度控制不当和贮运过程中受到光照使油脂氧化酸败;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④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控制精炼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⑤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三、调味品


1. 酱油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氨基酸态氮不合格;

③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限量超标;

④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酯等防腐剂;同一功能的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

⑤非法添加:无完整酿造工艺,以配制法代替酿造工艺,使用香精勾兑代替酿造酱油,非法添加植物水解蛋白、三氯丙醇等物质。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原料存储条件不符合要求;

②生产过程中发酵条件不符合要求,原料中蛋白质转化率不足;

③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加强原料仓储条件控制,严格落实仓储管理要求;

②严格控制发酵工序的发酵条件,确保氨基酸态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食醋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总酸不合格;

③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酯等防腐剂;同一功能的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超范围使用冰乙酸等酸度调节剂;

④非法添加:无完整酿造工艺,以配制法代替酿造工艺,使用香精勾兑代替酿造食醋,非法添加工业用乙酸等物质。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中发酵条件不符合要求;

③贮运环节控制不严格;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②严格控制发酵工序的发酵条件,确保总酸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3. 味精

(1)风险隐患因素

质量指标:谷氨酸钠含量不合格,硫酸盐含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生产工艺控制不当;

②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发酵、提取及精制工序,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4. 酱类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谷物和(或)豆类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而制成的酿造酱氨基酸态氮含量不合格;

③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超范围使用甜蜜素、安赛蜜等甜味剂;同一功能的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

④非法添加:非法添加罗丹明B、苏丹红等工业染料。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发酵工艺控制不当;

③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⑤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控制发酵工序的发酵条件,确保氨基酸态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5. 调味料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液体调味料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复合调味料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含油的半固态调味料品质指标酸价、过氧化值不合格;

③污染物:铅、镉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④其他污染物:含油的半固态调味料塑化剂污染;

⑤食品添加剂:液体调味料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酯等防腐剂;同一功能的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固体复合调味料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

⑥非法添加:固体复合调味料非法添加工业级碳酸镁、工业染料苏丹红、罗丹明B、碱性橙、碱性嫩黄、酸性橙II等非食用物质;半固态调味料非法添加罂粟碱、吗啡、可待因、那可丁等非食用物质;

⑦标签:配料表中食品添加剂标注不规范;无贮存条件、净含量等信息;营养标签计算错误或未标注营养标签信息。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使用含塑化剂的管道、容器、包装材料等;

⑤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⑦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⑧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严格控制烘炒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④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⑤加强采购管理,应使用不含塑化剂等有害物质的食品接触材料;

⑥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⑦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⑧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6. 食盐

(1)风险隐患因素

①质量指标:食盐中碘含量不符合规定范围;

②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亚铁氰化钾等抗结剂;

③标签:低钠盐钠含量不符合要求。

(2)原因分析

①生产工艺控制不当;

②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④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控制加碘工序的混合均匀度,确保碘含量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③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④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四、肉制品



热加工熟肉制品、发酵肉制品、预制调理肉制品、腌腊肉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兽药残留:氯丙嗪、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兽药残留超标;

②污染物:铅、砷、铬、汞、N-二甲基亚硝胺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③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④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山梨酸、亚硝酸盐等防腐剂;超范围使用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等着色剂;同一功能的防腐剂、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

⑤其他污染物:原料带入非法添加物硝基呋喃类药物、敌敌畏、莱克多巴胺、克伦特罗、沙丁胺醇等药物、玉米赤霉醇等物质,非法添加氯霉素。

⑥非法添加:非法使用工业盐、罂粟壳、福尔马林等非食用物质;

⑦掺杂掺假:以病害肉冒充合格肉;原料掺假用低价肉冒充高价肉;

⑧标签:配料表中原料、食品添加剂未如实标注。

(2)原因分析

①动物饲养过程中带入或非法饲喂;

②动物在运输、宰前等过程中,由于过度疲劳、拥挤、饥渴等不良因素影响,易受个别病畜或带菌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污染,造成宰前肉品的污染;加工装备设施、加工媒介、加工过程、健康畜禽和病畜交叉接触等造成致病菌污染;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③发酵肉制品在腌制、烟熏、风干、发酵和贮藏等环节产生化学性危害,形成和累积N-二甲基亚硝胺等有害物质;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⑦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采购管理,应使用不含塑化剂等有害物质的食品接触材料;

⑤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⑦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五、乳制品



液体乳、乳粉、其他乳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兽药残留:氟苯尼考等兽药残留超标;

②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M1限量超标;

③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霉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超标;

④质量指标:蛋白质、脂肪、钙等营养素含量不符合规定要求;

⑤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纳他霉素、苯甲酸、脱氢乙酸、等防腐剂,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丙二醇。

⑥其他污染物:塑化剂、氯酸盐、高氯酸盐超标;

⑦非法添加:非法使用β-内酰胺酶、皮革水解蛋白、三聚氰胺、硫氰酸钠等物质,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稀奶油等非法使用香精香料;

⑧掺杂掺假:羊乳(粉)或特色乳制品中掺杂其他乳源。

(2)原因分析

①动物饲养过程中带入;

②在乳挤出前受到了微生物的污染;体表的污染、环境的污染、容器和设备的污染;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当,巴氏杀菌温度、时间不当造成致病菌残留;冷却温度不当嗜冷菌繁殖;无菌灌装工序管道、机头清洗消毒不彻底;灭菌浓缩工序灭菌温度、时间不当;喷雾干燥管道、喷头、筛粉机清洗消毒不彻底导致微生物污染和繁殖;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③生鲜乳收购把关不严格;

④使用含塑化剂的管道、容器、包装材料等;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过程控制不当导致的氯酸盐、高氯酸盐超标;

⑤为了提升乳制品风味,违法添加香精香料,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丙二醇等作为溶剂。

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采购管理,应使用不含塑化剂等有害物质的食品接触材料;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六、饮料



1. 包装饮用水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大桶水产品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大桶水产品耗氧量不合格,纯净水电导率不符合标准,矿泉水矿物质不足,溴酸盐超标等。

(2)原因分析

①回收桶未彻底清洗消毒;

②生产工艺控制不当,反渗透膜未及时保养和更换;水处理工序水处理过度造成矿泉水矿物质不足;臭氧灭菌工序杀菌过度等;

③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④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定期监测源水,避免水源污染;

②严格落实灭菌工序,确保确保水中氯化物含量和设备表面消毒剂残量符合标准,回收桶应彻底清洗消毒,避免携带的微生物交叉污染;

③加强设备管理,定期对反渗透膜进行保养和更换,确保设备运行状况符合要求;

④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碳酸饮料(汽水)、茶类饮料、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蛋白饮料、其他饮料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碳酸饮料的二氧化碳气容量、酒精度,茶类饮料的茶多酚、咖啡因,果汁和蔬菜汁类的原果汁含量,蛋白饮料的蛋白质含量等指标不合格;

③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糖精钠等甜味剂;碳酸饮料、果蔬汁类及其饮料、风味饮料超限量添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等防腐剂;风味饮料、蛋白饮料超限量使用苯甲酸等防腐剂;果蔬汁类及其饮料、风味饮料超限量使用靛蓝、赤藓红等着色剂;植物蛋白饮料超限量使用茶多酚等抗氧化剂;

④非法添加:非法添加保健食品原料或药品、夸大宣传、冒充保健食品,含乳饮料非法添加皮革水解蛋白、三聚氰胺等提高蛋白质含量,碳酸饮料非法使用工业级二氧化碳等非食用物质;

⑤掺杂掺假:果汁、复合果蔬汁饮料违法使用霉烂变质的果蔬。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②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③生产工艺控制不当;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②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③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⑤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3. 固体饮料

(1)风险隐患因素

标签:产品名称与已经批准发布的特殊食品名称相同;未在产品标签上醒目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固体饮料”;未按要求标示“本产品不能代替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警示信息;明示、暗示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满足特定疾病人群的特殊需要。

(2)原因分析

①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②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3)防控措施

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七、方便食品



1. 方便面、其他方便食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超标;

②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外购料包微生物限量超标;

③质量指标:酸价、过氧化值超标;

④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三氯蔗糖等甜味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山梨酸等防腐剂;超范围使用脱氢乙酸等防腐剂;同一功能的防腐剂、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制度落实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油炸过程温度控制不当;

⑤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⑦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控制油炸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调味面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限量超标;

②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脱氢乙酸等防腐剂;安赛蜜、甜蜜素等甜味剂;日落黄、柠檬黄等着色剂。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②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③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⑤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②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③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⑤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八、饼干



饼干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水分、酸价、过氧化值超标;

③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添加柠檬黄等着色剂,山梨酸等防腐剂;铝的残留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②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③油炸过程温度控制不当;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②严格控制烘烤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九、罐头



 畜禽水产罐头、果蔬罐头、其他罐头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农药残留:果蔬罐头杀虫剂等农药残留超标;

②兽药残留:畜禽肉类罐头四环素、土霉素等兽药残留超标;

③污染物:锡、畜禽肉类罐头镉、水产动物类罐头砷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④微生物:商业无菌不合格;胖听、涨袋;

⑤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糖精钠等甜味剂;水果罐头超范围使用苋菜红、柠檬黄等着色剂,超限量使用安赛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果蔬罐头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使用镀锡薄钢板制成的空罐及焊锡;

③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密封不严;

④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⑤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⑦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灌装工序,确保封口紧密度、选接率、完整率及真空度等指标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十、冷冻饮品



冷冻饮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冰结晶、组织粗糙、体积收缩、空头等感官质量缺陷;蛋白质、脂肪、总糖含量不达标;

③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糖精钠、甜蜜素等甜味剂,柠檬黄、日落黄等着色剂。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②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③生产设备、模具控制不合格;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②严格控制均质工序的混合均匀度,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加强设备管理,定期对模具进行保养和更换,保证设备运行良好;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十一、速冻食品



1. 速冻面米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玉米制品黄曲霉毒素B1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污染物:速冻面米生制品铅限量超标;

③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限量超标;

④质量指标:过氧化值不合格(以动物性食品、坚果及籽类食品为馅料/辅料,或经油脂调制的速冻面米食品);

⑤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糖精钠、甜蜜素等甜味剂,柠檬黄、亮蓝等着色剂。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生产工艺温度控制不合格;

⑤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⑦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严格控制熟制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④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⑤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⑦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速冻调制食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兽药残留:氯丙嗪、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兽药残留超标;

②污染物:铅、砷、铬、汞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③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④质量指标:过氧化值不合格;

⑤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胭脂红、日落黄等着色剂;

⑥掺杂掺假:以病害肉冒充合格肉;原料掺假用低价肉冒充高价肉;

⑥其他污染物: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等禁止使用的物质超标。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生产工艺温度控制不合格;

⑤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⑦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严格控制熟制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④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⑤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⑦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3. 速冻其他食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农药残留:速冻果蔬制品杀虫剂等农药残留超标;

②真菌毒素:速冻谷物制品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③污染物:速冻谷物制品铅,速冻水果制品铅、镉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④微生物:速冻水果制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⑤食品添加剂:速冻蔬菜制品超范围使用糖精钠等甜味剂。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十二、薯类和膨化食品



 膨化食品、薯类食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膨化食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黄曲霉毒素B1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污染物:薯类食品铅限量超标;

③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④质量指标:酸价、过氧化值超标;

⑤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铝残留量超标;膨化食品超范围使用糖精钠等甜味剂。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生产工艺温度控制不合格;

⑤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⑦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控制油炸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十三、糖果制品



1. 糖果

(1)风险隐患因素

①质量指标:还原糖不合格;

②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超限量使用胭脂红、日落黄等着色剂;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

③标签:压片糖果标签明示或暗示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及保健功能。

④非法添加:压片糖果非法添加药品原料、保健食品原料或不能用于普通食品的原料。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②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④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⑤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控制配料工序单糖与蔗糖的配比,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③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④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代可可脂巧克力及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污染物:铅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2)原因分析

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3)防控措施

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3. 果冻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②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甜蜜素等甜味剂。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②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④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③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④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十四、茶叶及相关制品



1. 茶叶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农药残留:草甘膦、吡虫啉等农药残留超标;

②其他污染物:紧压茶氟超标。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③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茶制品、调味茶

(1)风险隐患因素

①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等着色剂;

②掺杂掺假:添加淀粉、蔗糖等。

(2)原因分析

①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②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3. 代用茶

(1)风险隐患因素

①质量指标:能量、脂肪等营养成分指标不合格;

②标签:未按要求标注营养成分或营养成分计算错误,夸大宣传特定功能等。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③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十五、酒类



1. 白酒

(1)风险隐患因素

①质量指标:酒精度数、固形物、总酸、总酯等指标不符合规定要求;

②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纽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

③其他污染物:塑化剂、甲醛、氰化物等超标;

④非法添加:非法使用工业酒精勾兑;

⑤掺杂掺假:调香白酒冒充固态法白酒,低档酒冒充高档酒,虚假标示年份。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②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④使用含塑化剂的管道、容器、包装材料等;

⑤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发酵工序和包装工序,确保产品密封性,定期对酒精计等检测设备进行校准,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加强采购管理,应使用不含塑化剂等有害物质的食品接触材料;

③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⑤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葡萄酒及果酒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果酒展青霉素、赭曲霉毒素A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酒精度、干浸出物等指标不符合规定要求;

③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山梨酸等防腐剂;甜蜜素、糖精钠、三氯蔗糖等甜味剂;胭脂红、诱惑红、苋菜红等着色剂;香精;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③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⑤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发酵工序和包装工序,确保产品密封性,定期对酒精计等检测设备进行校准,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⑤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3. 啤酒

(1)风险隐患因素

①质量指标:爆瓶、异物;

②非法添加:非法使用工业级二氧化碳。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③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③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4. 黄酒、其他酒

(1)风险隐患因素

①质量指标:酒精度、非糖固形物、氨基酸态氮、总糖等指标不符合规定要求;

②食品添加剂:黄酒、其他发酵酒及其他蒸馏酒超范围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

③非法添加:配制酒使用不合格木薯酒精,非法添加西地那非、淫羊藿等药品。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②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④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③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④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5. 食用酒精

(1)风险隐患因素

其他污染物:甲醛、氰化物等超标;

(2)原因分析

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3)防控措施

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十六、蔬菜制品



1. 酱腌菜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铅、亚硝酸盐限量超标;

②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

③质量指标:异物;

④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糖精钠、甜蜜素等甜味剂;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原料选剔和清洗工序执行,避免异物带入;

④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⑤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⑦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蔬菜干制品、其他蔬菜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蔬菜干制品铅限量超标;

②食品添加剂:蔬菜干制品超范围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硫酸铜等加工助剂;其他蔬菜制品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糖精钠等甜味剂;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

③非法添加:非法使用工业硫磺等非食用物质。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③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3. 食用菌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农药残留:干制食用菌草甘膦、多菌灵农药残留超标;

②污染物:干制食用菌铅、总砷、镉、总汞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③食品添加剂:腌渍食用菌超范围使用苯甲酸、山梨酸,超限量使用脱氢乙酸等防腐剂;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③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十七、水果制品



1. 蜜饯

(1)风险隐患因素

①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苋菜红、日落黄等着色剂,糖精钠、甜蜜素等甜味剂,焦亚硫酸钠等漂白剂;二氧化硫、铝残留量超标;

②非法添加:非法使用工业硫磺等非食用物质。

(2)原因分析

①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②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2. 水果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限量超标;

②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等着色剂,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

③非法添加:果酱非法添加酸性橙II、苏丹红、碱性橙、碱性嫩黄等工业染料。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②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③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②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③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十八、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



1. 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坚果制品黄曲霉毒素B1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酸价、过氧化值超标;

③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糖精钠、安赛蜜等甜味剂,超范围使用滑石粉等抗结剂;二氧化硫、铝残留量超标;

④非法添加:非法使用非食品级双氧水、工业石灰、工业明矾、工业滑石粉、工业盐、石蜡、矿物油等;

⑤掺杂造假:冒充名牌产品;分装企业伪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③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③严格控制油炸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油脂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十九、蛋制品



 蛋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兽药残留:恩诺沙星、阿散酸等农药残留超标;

②污染物:铅、汞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③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养殖场滥用抗生素等药品,饲料中污染物超标,企业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二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



1. 可可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铅限量超标;

②微生物:沙门氏菌限量超标;

③掺杂造假:以代可可脂冒充可可脂。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2. 焙炒咖啡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赭曲霉毒素A限量超标;

②质量指标:咖啡因超标。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③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③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二十一、食糖


(1)风险隐患因素

①质量指标:白砂糖色值不合格,红糖、赤砂糖不溶于水杂质超标;

②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

③非法添加:非法使用工业硫磺。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②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砂糖干燥热风温度控制等因素符合标准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②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③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二十二、水产制品



1. 干制水产品、盐渍水产品、鱼糜及鱼糜制品、冷冻水产制品、其他水产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藻类干制品、盐渍藻类、其他水产制品铅限量超标;

②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山梨酸等防腐剂;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鲜海鱼、黄花鱼等超范围使用柠檬黄、日落黄等着色剂,虾米超范围使用胭脂红、苋菜红等着色剂。

③非法添加:非法使用工业甲醛、工业硫磺、工业用火碱、工业染料;

④掺杂造假:使用明胶制作假鱼翅。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③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2. 熟制水产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鱼类制品镉限量超标;

②微生物:沙门氏菌限量超标;

③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山梨酸、超范围使用苯甲酸等防腐剂;超范围使用安赛蜜、糖精钠等甜味剂。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3. 生食水产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②食品添加剂:即食海蜇铝残留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②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③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二十三、淀粉及淀粉制品



淀粉及淀粉制品、淀粉糖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米酵菌酸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污染物:淀粉、淀粉糖、粉丝粉条铅限量超标;

③微生物:即食淀粉制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④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粉丝粉条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粉丝粉条和虾味片铝残留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二十四、糕点



1. 热加工糕点、冷加工糕点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铅限量超标;

②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霉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③质量指标:配料中添加油脂的糕点酸价、过氧化值超标;

④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山梨酸、脱氢乙酸、纳他霉素等防腐剂;丙二醇等水分保持剂;甜蜜素、安赛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柠檬黄、日落黄等着色剂;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铝残留量超标;

⑤掺杂造假:虚假标注生产日期、过期糕点换装销售等;

⑥标签:未如实标注食品原料、配料名称不符合要求。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⑦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严格控制油炸、烘烤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④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⑤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⑦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2. 食品馅料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②掺杂造假:使用过期回收的馅料再加工。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②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二十五、豆制品



豆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非发酵性豆制品铅限量超标;

②真菌毒素:发酵性豆制品黄曲霉毒素B1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③微生物:即食预包装食品大肠菌群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④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双乙酸钠等防腐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三氯蔗糖等甜味剂,柠檬黄等着色剂;超范围使用滑石粉等抗结剂,焦糖色等着色剂;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过1;

⑤非法添加:非法使用硼砂、工业用氯化镁、甲醛碱性橙II、碱性嫩黄、二甲基黄、二乙基黄等非食用物质。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环节控制不严格;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二十六、蜂产品


1. 蜂蜜

(1)风险隐患因素

①兽药残留:喹诺酮类等兽药残留超标;

②微生物:菌落总数、霉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③质量指标:果糖、葡萄糖含量不合格;

④掺杂掺假:使用糖浆或其他原料造假;

⑤非法添加:非法添加氯霉素;

⑥标签:以虚假蜜源植物命名。

(2)原因分析

①非法使用禁用兽药带入;

②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③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④贮运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严禁掺入外观性状与蜂蜜相似糖浆;

④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2. 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花粉、蜂产品制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蜂花粉铅限量超标;

②微生物:蜂花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限量超标,蜂产品制品菌落总数限量超标;

③质量指标:蜂王浆10-羟基-2-癸烯酸、酸度不合格。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环节控制不严格。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确保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二十七、特殊膳食食品



1.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污染物:铅、无机砷等污染物限量超标;农药残留超标。

③质量指标:能量、蛋白质、脂肪、钙、钠等含量不合格。

(2)原因分析

①原料采购标准不高、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3)防控措施

①针对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制定高于普通食品原料的采购标准、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2.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铅、无机砷、总汞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②微生物:商业无菌不合格。

③农药残留超标:啶虫脒、多菌灵、嘧霉胺、嘧菌环胺、氟吡菌酰胺、多杀菌素A等农药残留超标。

(2)原因分析

①原料采购标准不高、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环节控制不严格。

(3)防控措施

①针对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制定高于普通食品原料的采购标准、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3. 其他特殊膳食食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质量指标:铁、锌等含量不合格;

②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2)原因分析

①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②贮运环节控制不严格。

(3)防控措施

①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②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二十八、其他食品



 其他食品

(1)风险隐患因素

①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展青霉素等真菌毒素限量超标;

②污染物:铅、汞、镉、锡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③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霉菌等微生物限量超标;

④食品添加剂: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⑤标签:配料表中配料、食品添加剂标注不规范;无贮存条件、净含量等信息;营养标签计算错误或未标注营养标签信息。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灭菌工序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配方管理、配料环节控制不严格;

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⑥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⑦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配方管理,严格落实配料工序质量控制;

⑤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⑥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二十九、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香精、复配食品添加剂

(1)风险隐患因素

①污染物:食品添加剂明胶铬、铅、总砷,复配食品添加剂铅、砷,食品用香精砷等污染物限量超标;

②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香精菌落总数限量超标;

③质量指标:明胶透明度、辣椒红总有机溶剂残留量、乙酸钙pH值、焦糖色感官、乳酸醚中溶解度等质量指标不合格;

④掺杂造假:使用工业级原料冒充食品级原料,食品用香精使用未获批的香料作为原料;

⑤标签:标签及说明书不符合标准规定,复配食品添加剂配料表未如实标注、标注顺序不正确,单一食品添加剂名称和复配食品添加剂名称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适用范围未按GB 2760规定的食品类别标示,提供给消费者直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未注明“零售”字样,复配食品添加剂未在配料表中标明各单一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含量,有特殊使用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无警示标识。

(2)原因分析

①进货查验控制不严格;

②生产过程工艺控制不严格;

③贮运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④标签审核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

⑤出厂检验落实不到位。

(3)防控措施

①严格执行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结合企业原料特性开展快速检测;

②严格落实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保证灭菌工序执行到位;

③加强贮运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落实贮运管理要求;

④加强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及标准培训;

⑤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联系地址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美国科技产业园A701号4层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29-36383635
  • 联系邮箱:yb19840909@163.com
陕西新时代生物转化检测有限公司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 陕西新时代生物转化检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4037229号

陕西新时代生物转化检测有限公司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9-36383635

微信客服
陕西新时代生物转化检测有限公司
微信客服
陕西新时代生物转化检测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